2019/9/16 納智捷汽車 從納智捷轉型看國產車困境

裕隆集團的自有品牌納智捷,近期推動廠辦合一與組織調整,被市場視為該品牌振衰奮起的非常措施。上一次裕隆推動廠辦合一已在14年前,相較當年裕隆集團推動轉型是因應集團自身發展遇到的瓶頸,納智捷這次的轉型挑戰,不但是品牌發展已處於危機存亡之秋,背後更凸顯台灣整車市場面臨的艱鉅挑戰。
今年上半年,我國進口汽車的市占率達到48.1%,已逼近車市的半壁江山;上個月進口車的銷售量,更一舉超越國產車,讓進口車市占達到歷史新高。
相較於進口車銷售的風風火火,國產車的市占節節下滑,只剩在中小型轎車與商用車上占有優勢,這對擁有逾30萬相關從業人員的汽車產業來說,是個極大的警訊。
我國車市銷售規模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頂點,當時年銷量一度逼近60萬輛,國產車的市占率近八成。近十多年來,除了在2005年時的20年換車周期高峰,車市創造出逾50萬輛的年銷量,近年來我國車市年銷量都在40餘萬輛附近,整體銷售量變化不大。但因國產車市占率下滑,加上整車出口表現不佳,目前我國汽車整車產值下滑至1,600餘億元,已低於我國車用電子產業的總產值。
早年台灣藉由建置整車產業,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火車頭,帶動相關產業鏈的茁壯,但這個趨勢已經逆轉。裕隆推動納智捷自有品牌的過程艱辛,只是國產車危機的一部分,包括豐田、本田與馬自達等知名車廠,近年旗下多個主力產品棄國產、改進口,加上傳統歐洲進口車的份額,讓國產車市占率快速下滑。目前看來,國產與進口車各占一半市場,未來進口車市占率極可能超越國產車。
國產車市占敗退,可從生產端與消費端看出端倪。當前國際汽車市場競爭激烈,車輛的大、小改款都要在短時間內完成,國產車等國外改款後再引進台灣,包括開模與路測,均要花費相當時間,常因此不敵進口車,失去了銷售先機,加上國產車的規模經濟不如國際大廠的跨國布局,在上市時機與售價上,國產車與進口車的距離正在拉近。
在消費端,國內消費者長期認為進口車組裝品質與安全性優於國產車,同樣是新台幣百萬等級的車種,當進口車的價格帶向下與國產車看齊,對國人來說,棄國產車而選進口車,是常見的消費選擇。
國產車的整車市場即便從高峰滑落,當前的市值仍有千餘億元,從業人員與上下游產業發展綿密,是我國重要的產業,對於國產車市場已顯露的疲態,政府必須提早因應。
目前看來,政府有意藉調降汽車引擎等關鍵零組件關稅的方式,增加國產車的價格競爭力,但這僅有短期提振的效果。若政府仍認定汽車整車產業是我國產業不可缺的一環,就有必要以更長遠的遠光,引導我國汽車產業轉型。
首先,目前全球車市的焦點在電動車與無人車的技術發展,台灣企業在這兩個領域的零組件市場都已有相當的布局,但國內車廠因缺乏整合能力與市場誘因,發展速度明顯落後國外車廠。政府除了透過租稅引導,鼓勵國內車廠投入這兩個領域發展,也可從產學合作與基礎建設兩處著手,從技術面與市場面刺激國內車廠加速布局下一世代整車產品。
在消費端上,政府與國內車廠應評估讓現有的國產車安全測試更加透明,並與國際接軌。不少國內消費者購買進口車時,多會參考IIHS(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)的撞測成績,一定程度已成為國人買車的重要參考依據。若國產車也能有類似IIHS的測試機制與公信力,自然能增加國人購買國產車的誘因。
在進口車的挑戰下,國產車整車市場很可能要進入冷冽寒冬。在車廠各自努力突破困境的同時,政府對於這個每年逾千億元產業的下一步,必須從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度,投注更多的關注。
<摘錄經濟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