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12/5 祥圃實業 (未上市) 農企業整合小農 資源互助創造共好

活動重頭戲「農企業發展論壇」,由屏東農業處處長黃國榮主持,邀請農、漁、畜、設施、農產運銷等多元領域農企業者與談,針對農企業如何跟小農一起創造共好、資源如何互相協助等議題分享意見。
  連結在地
 提升農產品價值
  太陽生鮮董事長蔡易成:「如何將產地的好品質農產品呈現最好價值送到需要的消費者手上,是流通業者努力的目標,許多農民會詢問要如何作?從農企業角度來看,先評估自己的目標市場和產品種類適合哪種流通和包裝方式,不同產品做不同規劃,搞清楚末端通路和消費者的需求再進行計畫生產,這是供應鏈的概念,希望大家一起提升農產品價值。」
  東晟水產總經理葉哲維:「農企業需要跟在地連結,由於現代人購物習慣改變後會到超市採購水產品,若沒有規格品很難跟通路合作;養殖業界對環境永續的熟悉程度較畜產低,東晟申請的ASC驗證,不只追求履歷跟安全,還包含動物福利、社會福利等概念,強調藉由負責任的管理,將水產養殖業對野生魚類、海洋環境及水質的影響減至最低,建立永續水產養殖。」
  中央畜牧場場長蘇鵬:「農企業就是要有點規模性,一般農民,最好透過產銷班或合作社模式整合,創造規模性,單打獨鬥會很辛苦,很難跟通路談合作;農企業信用一定要好,否則需要貸款時銀行審查會有問題;畜牧業面對環保、防疫問題,建議從周邊可用資源慢慢整合,減少物料浪費,達到循環農業目標。」
  發展品牌
  做好生產創多贏
  皆展公司執行長胡炳輝:「小農生存要設定目標,產品的定(品)向、定(數)量和定(品)質是基本,這樣才能跟通路配合,從農不是作開心的,而是為了改善經濟生活,並讓民眾吃到好的食物,因此需要持續在技術上求進步。」
  決策公關集團執行長謝閔瑜:「現代人都有資訊超載問題,因為大腦記不住,所以會透過品牌來過濾,這也是企業要發展品牌的原因。大小農不應該是用規模等具象的規模來定義,因為大和小各有優勢,在此提供5個溝通原則給各位參考:
1.Benefit利益點-帶給對象的利益,產品跟消費者有關嗎?
2.Relationship關係-每個關係都攸關產業未來發展。
3.Attention注意力-現代人注意力只有2.8秒,在好的產品也要在這個時間達到溝通效果。
4.Needs需求-所有事都要從需求出發。
5.Data資料(live data)-所以事情都要紀錄,留下痕跡建議各位不要用農業看所有事,改變認知,跳脫框架,農業才有積極走下去並跟其他人對話的空間。」
  瓜瓜園董事長邱木城:「一開始創立產銷班是20位班員,10公頃種植面積,發展到現在跟苗栗以南,屏東以北、台東花蓮有716位農民契作,1,000多公頃種植面積,會場有業者問說屏東是否能加入番薯契作,瓜瓜園十分歡迎有興趣的農友一起來加入。瓜瓜園一直專注在地瓜專業,採專業分工,有7種契作模式來因應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需求所設計,把產品氣候、各種條件分區區隔,創造雙贏、三贏、大家贏。」
  祥圃實業董事長吳昆民:「從農業角度來看,產業有分為整合者和被整合者,擔任整合者是辛苦的,被整合者只要專注生產,但整合者要給予合理報酬,從我開始踏入農業就沒離開畜牧,目前祥圃從事豬的垂直整合,一件事作到極深就是專業。為什麼我會從動物營養品跨入賣豬肉?主要是有使命想提升農民社經地位,因此想改變台灣養豬模式和消費習慣,消費者要思考一直追求CP值是否是對的?不可能同時要求很高的品質,但又不願意負擔等值價格,這樣生產者是無法存活的。」
  會後QA時間,有台南青農問到如何用較少資源和時間讓品牌成功?執行長謝閔瑜回答,品牌是一個孕育的過程,農友要先區分清楚到底是賣產品還是賣品牌?通常95%以上的人都是在賣產品,如果是品牌,消費者會願意用很高的溢價來購買,同時會有死忠追隨者,他提醒:「一個品牌背後有太多學問跟努力,無法速成,需要長久,持續性的經營。」<摘錄經濟>